欢迎访问会知网—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更新时间:2022-12-07 00:01:33作者:会知网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以文解诗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帝王之气便黯然消失。拦江的千寻铁锁沉到了江底。石头城上竖起了一片降旗。人生中多少次令人伤怀的兴亡盛衰,西塞山却依旧临江而峙。今日遇上了四海一家的太平年代,但是从前的营垒还在秋风萧瑟的芦苇丛里。

语言品味

首联是对历史的回顾。开篇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图景,气势非凡。“下益州”是从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烘托了一种居高临下、浩浩荡荡的气势,同时暗含吴国的败亡。“黯然收”也预示着吴国命运的终结。颔联写吴国溃败和投降的场景。一个“沉”字,既写出了千寻铁锁的沉没,也象征着吴国气数将尽。颈联写历史更替和西塞山的超然物外。承接上文,概括了南朝三百余年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说明失去人心的必然后果,引起下文。“依旧”表明了西塞山在政权频繁更替的三百年中岿然不动。取胜的核心是人心。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和对当世的规劝。通过时下与往昔的对比,感到大唐基业的坚实统一,用饱含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四海为家”也表现了诗人拥有拥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形象分析

写作背景;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自夔州调任和州任刺史。在他赴任的途中,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即景抒怀,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的前四句,写东吴的历史事实。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水师顺江而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索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后四句抒发感慨。其中,五六句从东吴的灭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灭亡,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今昔对比,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萧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的给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情感把握

这首诗吊古讽今,表面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实际表现了诗人深深的隐忧,全诗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也表现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割据势力的愿望,强烈的爱国情怀。伤字不仅表现了对前朝兴亡的感慨,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技巧鉴赏

全诗借古讽今。借西晋灭吴的史实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运用对比。往事与今日的对比,滚滚向前的历史与依旧的西塞山对比,今日四海一家的时代与往日军事堡垒的对比。即景抒怀:途径西塞山,写下此诗用典:1.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