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会知网—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4-05-23 14:34:40作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足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也对“三位一体”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结构和质量来研究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和质量。当前,整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差距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以数智技术重新配置效率,其需要的劳动者是在数字化工作场景下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统筹能力的人才。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仍强调工具效率功能,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落脚点仍然在狭义的“职业操作”“技能熟练”上,试图通过训练将大批量学生培养成“合格产品”,对理论知识、技术原理等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这一传统理念显然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多样化、思想型“创新劳动者”的需求,难以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组织模式常态化变革要求。

(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具体体现在对我国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鉴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有着深刻影响。自技术技能人才开始接受职业教育时起,就应该创造条件为其未来能够更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储备知识和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不断催生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案。如果教学内容忽视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产生的潜在的前沿教学资源,那么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则难以适应产业需求,埋下人才结构性失业的隐患。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仍然存在着“割裂”。比如,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契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未能紧密对接产业最新资源、教学环境未能有效利用前沿数字技术,课程内容陈旧、数字化技能实践不足、跨专业交叉融合课程欠缺等。或者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底层赋能技术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知识的课堂导入不够及时,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储备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差距。另外,职业教育教学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不充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不充分等因素,都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数智能力和素养的积累。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效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技术技能人才的优势在于对技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与行业需求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人才,其改革发展始终与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产教融合为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对接、产业资源与教学资源对接、工作场景与教学场景对接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当前我国不断创新产教融合的路径举措,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产教融合路径运行机制有待破题。为实现区域内职业院校与产业资源的整合、避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将建立区域性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明确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产教融合的责任主体落实到市级政府。但目前市域产教联合体等新载体建设,一方面全国过半地区尚未开始筹划,另一方面实体化运行机制尚未破题。二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受惠面较窄。在地方层面,推进产教融合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措施尚未推出具体的可操作举措,影响了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积极性。三是产教融合资源使用效能不均衡。从区域布局来看,东中西部校企在产教融合中的获益情况、产教融合资源吸收与利用效能差异较大,使得同类型职业院校或企业产教融合资源竞争激烈。四是产教融合深度广度有待提升。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当、产教融合机制运行效果欠佳、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产教融合相关主体协同性不足,难以完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与优势互补的目标。

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理念、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不应拘于某一特定岗位或技能的机械化训练,而是要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加快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强大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匹配度,助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数质双升”。

(一)树立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新质生产力促使生产组织模式产生重大变革和深刻调整,相应地,技术技能人才在组织内部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技术技能人才不再仅仅是技术技能执行者,更是技术技能实施的决策者和创新者。这要求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操作技术,更要具备技术管理的综合素养以应对生产流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尤为迫切。

一是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意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靠的不是简单的劳动力的数量堆叠和比拼,而是强调通过人的思想创造和技术创新实现高效能和高质量。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尤其是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条件下行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认识和预判,将以往单纯重视技能训练的就业导向性人才培养定位转向注重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定位,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对复杂工作情景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应用能力。

二是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具备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做到全方位理解组织战略目标、基本技术原理,并能够将既有科技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成为理论与实践衔接的载体、沟通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尤其是在及时将科技创新应用到产业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可以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技术的优化和完善,从而确保科技创新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因此,应着重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提升劳动者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

三是增强承担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责任意识。新质生产力是有成长性的生产力,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应具有持续“再技能化”能力,即其掌握技术技能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技能的静态迁移,而是要具备技能“向上生长”的能力。职业教育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双重责任,在技术技能、产业、行业、职业、岗位快速迭代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职业教育要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使命担当,探索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进修深造等方式,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服务提升全链条全周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