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会知网—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赏析

更新时间:2022-12-07 00:05:35作者:会知网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赏析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以文解诗

想到美丽的昭君刚离开汉宫出塞时,她的泪水沾湿了春风一样美好的容颜,头发不整,鬓角低垂,低头徘徊间,她顾影自怜,脸上失色,容颜惨淡,即便如此,君王仍是为昭君的美貌失态,君王为这样的美人不为自己所有而非愤然大怒,将无辜的画师斩杀,可她哪里知道这样的美人,这样的神态,岂是一幅画能体现的?昭君心里明白,这一出塞,就再也回不来了,只是可怜身上带的汉家服装终久有限,再怎么都穿完了,昭君向汉朝托口信询大汉事宜,可惜回答她的只是往来纷飞的大雁了,她的亲人在千里之外,给她传来了消息,劝昭君好好在塞外生活,不要回忆汉朝的事了,汉君毕竟无情 ,你没听说过阿娇被关长宫门的故事吗?虽有咫尺之近,也因不与亲人相往而伤心,自古以来失意的是不分距离的。

语言品味

这首诗语言细腻传神,长于控制,有宗有趣。“泪湿春风鬓角垂”,湿,湿润。是指昭君的泪水湿润了她姣好的面容。这句诗的“湿”字,细致的描写了昭君出塞前的神态,体现了她的悲伤。在“可怜著尽汉宫衣”一句中,尽即完。指昭君从汉朝带来的衣服已经被她穿尽了,表现了她对汉朝的热恋。“可怜”二字生动表现了作者对于昭君身在塞北却记挂塞南,着汉服,铭记汉家文化的行为的高度赞美和敬佩。

最后三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咫尺”极写距离之近,指阿娇与家人距离很近,但又指出阿娇内心的失意可不比昭君出塞而引起的失意要少,由衷的引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万千。语言隽永,富有哲理,为人喜爱。

形象分析

梨花带雨、赏心悦目,令君王不自持的美人形象。诗人选取“泪湿”、“春风”、“鬓角垂”三个具象,塑造了美人“我见犹怜”的感动。再以“低回顾影”的肢体语言,“无颜色”的画面效果叙写昭君的无奈无助,写美人凄冷惨戚的神态。但后文却又写“尚得君王不自持”,一下写出了昭君的美丽。心怀国家,保留汉家服饰,身在塞北,心在塞南的记挂国家的形象。诗中叙述昭君“著尽汉宫衣”,曲写了昭君“身陷敌国,心系汉家”的心声,表现了她的爱国。作者连用“寄声传塞南”“年年鸿雁飞”“家人传消息”三事,写出了身在塞北的昭君给塞南发书之切,就连家人也开始劝她“莫相忆”体现了昭君身在塞北记挂塞南,一片深情的爱国形象,令人敬佩。

情感把握

通过写“泪湿春风鬓角湿”一句,极写昭君出塞前悲伤的神态,抒发了昭君即将远离国家的无奈与悲伤,表现昭君的恋家。“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一句,昭君自己心里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便穿尽了汉家服装,体现了她对汉家文化的热爱。“寄声欲问塞南事”中,昭君身在塞北却心忆家乡,想寄信问问塞南的事。写出了昭君对家国的关爱之情。家人从万里之外传来家书,劝她“好在毡城无相忆”,因为家人知道远在塞北的昭君再忆塞南只会给她带来悲伤,表现了家人对昭君的关心。尤其是最后一句“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深谙昭君念国之心,于是决绝地说了这么一句,更体现了家人对昭君的关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