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会知网—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时间:2024-05-17 18:51:48作者:会知网


二、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地区学情水平加剧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难度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位置偏远,这使得农村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与城市的交流往来存在限制,且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农村地区家庭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小学生存在的问题,父母对其很难得到一个较好的解决,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使得家庭教育的正向效能难以得到发挥,部分农村家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上与城市家庭存在很大的分歧,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轻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缺乏对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部分农村家庭迫于生计,父母双方进城务工,仅留爷爷奶奶看管子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现规模化趋势。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和学业水平状况监管的缺失,且传统观念中农村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对小学生性格状况的塑造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农村小学生实际学情水平较低,学业素质较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且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心理素质偏低,这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学校内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主战场,学校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都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大多采用计划指令性的方式方法要求对待学校内部事务和教学任务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难直接参与学校事务的直接管理上,只是被动的服从当前的管理制度,这使得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这两大主体很难产生良性互动,极大的削弱了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主体与学校管理层间的误解和矛盾。

此外,大部分农村小学管理层重视应试教育,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以所谓成绩论英雄,例如,部分农村学校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工资待遇相挂钩,即使这个教师如何努力,但是班上如果有几个特殊学生,这将拉低班里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教师考核评价其实质是对教师工作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很显然,当前农村地区学校内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体系,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三)农村地区条件限制降低教师职业认同归属感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充分,差距较大。虽然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有了保障,但在农村,特别在偏远农村,受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影响,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展培训和住房补助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保障。同时,由于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充分,这使得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出行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服务等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较大差距,这极大降低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是其生活环境的具体表现。农村教师一方面享受着“尊师重教”的幸福,另外又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生活困境。我们难以想象,他们面对这种理想和现实落差,表现在心理上的失落感。可以这样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教改程度的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落差将会越来越大,这极大降低了教师职业认同感归属感。

三、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平衡农村地区师资分配

国务院于2010年5月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我国农村各地区师资分配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农村小学教师地域分配和学科分配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教师数量存在超编和缺编现象,例如,靠近城市区域的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较高,而远离城市区域的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较低。

另外,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担任文化课学习老师,也兼管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部分农村地区甚至直接取消音乐美术等艺术发展类课程,课程配置以及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师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医疗卫生、出行条件等方面与城市教师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多数教师不愿就职农村。因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乡村教师专项资金用以改善当前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另外,政府应设置基层教师服务年限,加大对基层教师的补贴力度,从政策和待遇两方面入手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愿意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以平衡农村地区师资分配,提升农村地区师资力量。

(二)整合各方资源,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的增加,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构成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四十,由于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相应的监管,使得对待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也是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点。因此,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成长与教育培养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重点任务。

学校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人格塑造、学业学习等方面扮演这重要的角色,但是仅靠学校这一主体力量很难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因此,必须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关爱。全国高校在寒暑假举办的“三下乡”活动中,应有针对农村地区明确的活动任务要求,让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走进乡村,感受乡村,让农村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于全社会的人文关怀。当地政府也应结合当地留守儿童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用以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三) 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及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认同

当前农村地区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教师扎根教学工作的一线,却很少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上,在这种恶性循环的作用下,使得教师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不断累积,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另外,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考核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指标相对单一,学校管理层更多的将评价的关注点放在结果评价上,从而忽视过程评价。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的学生学情,学生学业质量参差不齐,生源构成与学业质量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需要系统的改变过去考核内容的指标单一、操作过程简单这一做法。在学校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上,广泛听取各级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充分考虑当地农村小学教育中所面临的切实问题,在学校管理及考核评价过程中公开、透明、民主、合理。让教师能全面地、全过程、多层次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之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

(作者:李志红、张博,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曹张莹.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2] 耿甜甜.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职业心态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 张玉,荆玉梅,陈明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育,2023.9(03):137-140.DOI:10.16681/j.cnki.wcqe.2023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