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会知网—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50条

更新时间:2022-03-06 17:09:30作者:会知网


警示四十一:有关“生长素及其两重性”

失分要记

(1)生长素的“低浓度”与“高浓度”是相对的,具体数值随植物种类及同一植物体内器官的不同而不 同,如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而同一植物体中,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 感度依次减弱,即茎的敏感度最低。此外,“分布多”不一定就是“高浓度”,如幼苗横放时,近地侧生长 素分布多,对根来说是高浓度,对茎来说却还在低浓度范围内。

(2)顶端优势对侧芽的抑制程度的理解 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源源不断地往下运输,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越 多,抑制作用越强;离顶芽越远的侧芽积累的生长素越少,抑制作用越弱。

警示四十二:有关“植物激素性质及功能”

失分要记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

(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警示四十三:有关“植物激素间的关系”

失分要记

(1)协同作用的激素

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器官脱落

种子萌发

(3)生长素在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诱导乙烯的合成,但当其浓度过高时,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乙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时,则开始抑制植 物的生长。

警示四十四: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失分要记

(1)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 时,种群密度增大;λ=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 定;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 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警示四十五:有关“种间关系”

失分要记

(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

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 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 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警示四十六;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

失分要记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警示四十七: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

失分要记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 蚓。

警示四十八: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过程”

失分要记

(1)能量流动中的两个比较:

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

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 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

a.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 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20%。

b.能量利用率: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 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率越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单指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还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故能量流动单向不循环且逐级递减。

有些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如人吃蘑菇,鸡吃蚯蚓等,但分解者不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警示四十九: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

失分要记

(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 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被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 原的恢复等。

警示五十: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失分要记

(1)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外,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 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 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上一篇: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 抱歉没有了

为您推荐

加载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