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会知网—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024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和写作题专家解析

时间:2024-01-07 20:57:54作者:会知网


1月6日上午,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简称“春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语文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2024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育人功能,落实课标理念,注重综合考查,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卷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默写《论语》《荀子》中的名句,古诗《秋夜宴王郎中宅得露中菊》、文言文《陈东庄先生传》《崇俭素》《俭说》等阅读材料中所传达的自律自省、执着坚忍、耿介刚直的品质以及中华民族勤俭克己、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美德,无不引导考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民族精神气质,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试卷同样反映时代风貌。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材料讨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引领考生关注、思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剖析、评价常见的文化现象,提升媒介素养。文学类现代文《十八月潭》情理兼备,引导考生领略自然之美,感受古老恒久的自然之力,体悟不同形态的生命伟力,获得审美的陶冶与思想的启迪。

作文题目紧扣“创新”这一时代话题,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知识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时代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入探究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激发考生的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落实课标,注重综合考查

试卷以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命题依据,以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为载体,综合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考试材料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创设复杂灵活的情境,拓展了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如构建贴近真实生活的新闻阅读情境,结合节选语段,要求考生判断报纸版面名称与文章标题的契合度,综合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组合网络讨论区发言内容及相关的专业资料,创设考生融入网友讨论进而主动查找资料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让考生充分展现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借助古人评论,引导考生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对诗歌进行分析;选择两则从不同角度谈“俭”的文言文材料,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俭”的丰富内涵,体会论述的现实针对性,启发考生感受作者运用多种方法阐释说理的效果,增强造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试题的设置强调综合性和探究性。积累运用部分的试题落实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多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则关联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当代文化参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多个任务群,其中要求考生拟一则跟帖,针对网络讨论区中“这部动画片算不算纪录片”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考生作答时应根据特定情境,综合多个文本信息,读写结合,学用兼具。试卷还为考生创设了开放的自主探究空间,如考生可以从作者赏景时的情态、文章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思考,在使用不同标点的两个句子中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

三、稳中求进,积极引导教学

试卷整体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基本保持稳定,试题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人才的科学选拔。

试卷与教材衔接紧密,引导教学立足课堂、重视教材。文学类现代文《十八月潭》呼应教材中“自然情怀”的单元人文主题,写作题呼应教材中“探索与创新”的单元人文主题;古诗《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的鉴赏引导考生透过诗人精心组织的语言,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延伸了教材中的学习要求。

试卷着力引导教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协同发展。如引导考生从作者先后运用的不同比喻入手,具体分析文章论述层次的推进,在考查思维逻辑性的同时,也考查了对形象的感受力;又如引导考生对作者描摹景物的精妙之处加以赏析,借助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展开联想和想象,体悟形象与情感之美。

试卷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让考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叩问时代 开阔思考——

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

1月6日上午,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写作题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里,创新是一道时代必答题。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旨在积极培育未来,增强发展新动能。试题以知识的综合引出关于创新的思考,一方面重在鼓励考生建立起牢固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积极促发考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引导考生从自身的学习历程与成长经验出发,主动思考知识学习与自身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进一步深入感知时代的真正需求,在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新阶段聚焦专业本领,在融会贯通的知识学习与综合运用中,真正做到能发展、有突破、真创新。

从党中央确立的强国建设战略中可以看到,创新,尤其是真正的、自主的创新,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理解创新,思考何谓真正的创新,正是写作题目在字面义下的实质追问。短短十二个字,通过集中而明确的设问式表述,紧扣“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引导考生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关心现实,叩问时代,直面真实的现象与问题,对创新的内核加以辨析、思考和论述。

结合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来看,培养并考查考生的问题归纳能力、思考写作能力,有助于考生的成长成才。题目中所设置的“综合”视野,容纳了考生们的不同理解。各人在论述不同的知识综合类型的时候,也相应地生发出针对创新内涵的深度思考,进一步增加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体认。因此,对“综合”是不是“创新”的回答也是开放的。在题目中,“已有知识”“综合”和“创新”之间互相关联,彼此界定,有助于考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想法。

除了关心时代现实、开放视野格局之外,该题还引导考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看似专门的问题探讨中,实则还包括了每个人每一天的基础经验。知识不仅是构成专业学科的基本内容,实际上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验综合。宏观角度上的科学突破、产业升级、艺术繁荣,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离不开知识的综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没有知识综合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更进一步来看,怎样的综合能够实现创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中生在完整地进行多年的课业知识学习之后,接下来要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如何进行创新,正是考生们在开阔的思想格局中,对自身发展和时代现实做出的认真回应。